新兴的数字外脑:AI驱动的认知增强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新的认知前沿:在AI时代重新定义心智

本报告的基础部分将建立理解“数字外脑”所必需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报告将论证,当前的人工智能工具不仅仅是新奇的小玩意,它们代表了人机关系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数十年的理论构想,并引入了前所未有的认知权衡。

1.1 从理论到现实:数字时代的“扩展心智”

“扩展心智理论”(Extended Mind Thesis, EMT)最初由哲学家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和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在他们1998年的开创性论文中提出,其核心论点是,认知过程并不仅限于大脑内部,而是可以延伸到物理世界,将外部工具作为心智本身的组成部分 1。

为了使这一概念具体化,克拉克和查默斯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思维实验,涉及两个虚构人物:英加(Inga)和奥托(Otto)。英加利用她的生物记忆来回忆博物馆在第53街,然后前往那里。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奥托则依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当他想去博物馆时,他查阅笔记本,上面写着博物馆在第53街,然后他也去了那里。该理论认为,奥托的笔记本在功能上扮演了与英加的记忆相同的角色,因此,这个笔记本是他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3。关键的判断标准是外部对象所扮演的功能角色,而不是其位于头骨内外的位置 4。

现代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如智能手机和个人知识管理(PKM)应用,是奥托笔记本的超高速和动态版本。与被动的笔记本不同,这些工具能主动地组织、连接甚至推理它们所存储的信息,使它们成为与人脑“耦合系统”中一个更为整合的部分 3。这种从被动存储到主动处理的转变,标志着一个质的飞跃。奥托的笔记本是一个被动的信息库;他必须执行搜索、阅读和整合的认知行为。相比之下,像Notion AI或Mem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够自动链接相关概念,总结内容,并能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查询 7。这意味着AI正在承担一部分认知

过程(如链接、总结),而不仅仅是认知负荷(记忆存储)。这种更深层次的整合虽然使“扩展心智”变得更加强大,但也引发了关于认知依赖的新问题。

此外,如果一个AI工具确实是一个人心智的字面组成部分,这将对精神隐私和个人身份等概念产生深远的法律和伦理影响。伦理学研究已经在探讨这种扩展观如何影响诸如“精神完整性”之类的道德权利 10。因此,未经授权访问用户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外脑(例如,他们的Rewind.ai数据库),在伦理上可能等同于直接的精神侵犯,而不仅仅是数据泄露。这使得隐私和安全的风险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保护的范畴。

1.2 认知外包:AI辅助的共生与风险

认知外包(Cognitive Offloading)被定义为将认知任务委托给外部辅助工具,以释放心智资源 12。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类策略(例如,写购物清单),但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范围和无缝性放大了这一现象 12。

数字外脑的核心矛盾在于其生产力悖论。其预期的好处是外包低层次任务(记忆、组织),以支持更高层次的思维(综合、创造、批判性分析) 12。然而,多项研究显示,频繁使用AI工具与批判性思维评估的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

负相关关系 12。外包综合与分析过程的行为本身,可能导致这些技能的萎缩 12。例如,一项2025年发表的研究发现,重度AI用户在批判性思维测试中表现更差,这种效应在年轻人(17-25岁)中尤为明显,而较高的教育水平可以缓解这种影响 13。这表明,虽然认知外包可能是有益的,但过度依赖会导致认知回报递减 13。

负面的认知效应并非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其设计和使用方式的函数。开发者和用户的关键战略问题是,AI的设计是为了替代认知过程(例如,提供一个最终总结供用户被动接受),还是为了增强它(例如,提供信息的构建块供用户主动综合)。“思维的GPS”这一比喻非常贴切:在不熟悉的路线使用GPS是增强,但在日常通勤中使用则是替代,会导致空间推理能力萎缩 12。目前的生成式AI工具常常提供一条“直达答案的无摩擦路径”,绕过了智力斗争的技能培养过程 12。然而,工具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方式,例如呈现相互矛盾的来源,或生成反驳论点,从而

促进而非取代批判性思维。这预示着市场上将出现重大的产品战略分化:一类工具培养依赖性,另一类则培养“混合智能”。

当个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降在整个人口中规模化时,它在一个充斥着复杂(且通常由AI自身生成)的错误信息的时代,构成了重大的社会风险。认知外包降低了独立验证的倾向,并增加了对AI生成内容的信任 13。一个由已经外包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同时暴露于AI驱动的错误信息之下,极易受到操纵,这可能削弱民主进程和社会凝聚力 14。这将问题从个人生产力提升到了公共利益的高度。


第二部分:数字外脑的技术架构

本部分将揭示驱动现代数字外脑的核心技术,从概念层面转向具体实现,解释允许捕获、组织和智能检索个人信息的分层架构。

2.1 知识层:构建个人知识图谱(PKG)

个人知识图谱(PKG)的功能是将异构的个人数据(笔记、电子邮件、日历事件、网页剪报、会议记录)整合成一个连贯、结构化的格式 19。这将一堆互不关联的文件转变为一个可查询的实体和关系网络 21。

从技术上看,知识图谱具有两层逻辑架构:数据层,以三元组(例如,“人物A”-“参加了”-“会议B”)的形式存储事实;以及模式层(或称本体),定义了可以存在的实体类型(人物、会议)和关系类型(参加、讨论) 22。构建PKG的关键步骤包括:

  • 信息抽取: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来源(如会议笔记或电子邮件)中识别实体、关系和属性 23。
  • 知识融合:解决歧义并合并实体(例如,确保“张三”和“张先生”指向同一个人) 23。
  • 知识加工/推理:基于现有数据推断出新的关系 23。

个人背景下,构建PKG面临着被放大的技术障碍。数据集成与异构性(整合电子邮件、PDF、语音备忘录、截图等截然不同的数据格式)是一项巨大挑战 19。

本体设计(定义一个足够灵活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生活和工作的个人本体)非常复杂 19。此外,个人数据通常是混乱、不完整和充满噪声的,需要大量的

数据清理工作 19。

如果没有一个结构良好的PKG,AI助手仅仅是一个通用的语言模型。PKG提供了长期的、结构化的记忆和事实基础,使AI真正变得个性化。标准的LLM存在知识截止日期,并且可能产生幻觉 25。而PKG提供了一个结构化、可验证且持续更新的个人事实信息来源 22。通过将LLM与PKG连接,模型的响应可以基于用户的实际数据,从而提高准确性和个性化程度。因此,PKG的质量和全面性直接制约了构建于其上的个人AI助手的智能和效用,凸显了底层数据基础设施的战略重要性。

2.2 推理层: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为LLM提供基础

检索增强生成(RAG)是一种架构模式,它在推理时将预训练的LLM与外部权威知识库(在此案例中是用户的PKG)连接起来 25。这使得LLM能够生成由相关的、最新的个人信息增强的响应,而无需重新训练 25。

典型的RAG流程如下 27:

  1. 用户提示:用户提出问题(例如,“我上次与Acme公司的会议有哪些关键决策?”)。
  2. 检索:系统将提示转换为查询(通常使用向量嵌入进行语义搜索),并从PKG中检索最相关的信息块(例如,指定会议的记录和笔记)。
  3. 增强:检索到的信息与原始提示相结合,作为上下文传递给LLM。
  4. 生成:LLM使用这个增强后的提示来生成一个基于事实且与上下文相关的答案。

对于个人AI而言,RAG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减少幻觉,提供对当前和领域特定(个人)数据的访问,并且比微调模型更具成本效益 25。

如果说PKG是长期记忆,那么RAG就是数字外脑将相关信息调入其“工作记忆”以对当前任务或问题进行推理的过程。人类认知涉及从长期记忆中检索相关事实来解决当前问题。RAG过程直接模仿了这一点:一个提示触发从PKG(知识库)中检索相关数据,供LLM(推理引擎)使用 27。这使得交互感觉更像与一位知识渊博、能够回忆和应用过去信息的助手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查询 30。因此,“检索”步骤的质量对最终“思考”或输出的质量至关重要。

2.3 感知层:用于整体数字记忆的多模态AI

多模态AI是指模型处理和整合来自多种数据类型信息的能力,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 32。在数字外脑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不仅捕获你写了什么,还包括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截图)、在会议中听到了什么(音频)以及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32。这创造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数字记忆。

实现这一点的技术包括将图像和文本向量化到相同的嵌入空间以实现跨模态搜索 27,以及使用不同的神经网络架构(如用于图像的CNN和用于文本的Transformer)进行特征提取 32。像Rewind.ai这样的工具可以捕获屏幕和音频 34,而Evernote可以搜索图像中的文本(OCR) 36,这些都是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

一个纯文本的外部大脑是不完整的。多模态能力使系统能够捕获人类体验中更丰富的上下文,这些体验通常涉及视觉和听觉信息(例如,虚拟会议期间在白板上绘制的图表,或一次口头协议)。人类的记忆本质上是多模态的;我们记住面孔、声音和图像,而不仅仅是文本。因此,一个旨在增强人类记忆的数字外脑也必须是多模态的才能真正有效。屏幕录制、音频转录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是数字外脑的“感官”。下一个前沿领域将是跨这些模态的无缝整合推理,而不仅仅是分开存储它们。例如,提出“显示当约翰提到第三季度预算时屏幕上的那张幻灯片”这样的请求,就需要对齐视频、音频和说话人识别数据。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市场格局与关键平台

本部分将从技术基础转向商业格局,对AI驱动的认知增强工具市场进行战略分析,剖析主要参与者,并识别不同的产品理念。

3.1 市场分析:认知增强经济的规模

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笔记应用市场的规模和增长势头强劲。整体笔记应用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95.4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1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6.5%),并到2029年达到237.9亿美元(CAGR为21.0%) 37。其中,专注于AI的细分市场预计到

2033年将达到25.45亿美元 37。

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各行各业(企业、教育、医疗)对自动化和高效文档记录日益增长的需求、AI集成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以及智能手机和云服务的普及 37。新兴趋势包括向订阅模式的转变、对跨平台兼容性的需求、与其它生产力工具的更深度集成,以及增强现实(AR)和先进手写识别技术的融合 38。

“笔记应用”这一标签正变得过时。市场数据反映了一场根本性的品类转变。这些工具不再仅仅是“笔记应用”,它们正在演变为集成的“AI工作中心”或“个人智能平台”。高复合年增长率表明市场正在被重新定义,而不仅仅是增量增长。传统笔记是一种实用工具,而驱动增长的功能是AI总结、任务提取、语义搜索以及与Lark或Slack等通信工具的集成 7。这些功能将工具从一个被动的存储库(如数字笔记本)转变为用户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如AI助手)。因此,那些仍将自己定位为简单“笔记工具”的公司,可能会被那些定位为全面AI驱动工作空间的公司所淘汰。市场正在围绕AI能力进行重塑。

3.2 产品类别深度剖析: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演变

本节对领先的PKM平台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重点关注它们的AI功能如何体现数字外脑的不同理念。

  • Notion AI:“结构化工作空间”模型,AI在用户定义的数据库和文档结构内帮助构建、总结和自动化 7。
  • Mem:“自组织第二大脑”模型,利用AI自动连接和浮现相关笔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动组织的需要 7。
  • Evernote (with AI):“数字文件柜”模型,利用AI增强其在捕获和搜索方面的传统优势,包括在图像和PDF中搜索文本 7。
  • Lark:“集成工作中心”模型,将笔记和AI辅助功能深度嵌入到一套通信和协作工具中 7。

为了提供清晰、一目了然的战略概览,下表对这些关键平台进行了比较。它使用户能够迅速理解不同参与者的价值主张和核心理念,从简单的功能列表转向战略性比较,揭示了市场的内在细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本地优先与云端、独立与集成。这为用户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决策框架,而不仅仅是数据。

特性 Notion AI Mem Evernote (AI) Lark Rewind.ai
核心范式 结构化工作空间 自组织第二大脑 数字文件柜 集成通信中心 全面生活记录器
AI 核心功能 总结、内容生成、任务提取、数据库自动化 8 自动链接相关笔记、语义搜索、AI聊天 9 总结、内容生成、图像内文本搜索 (OCR) 7 会议纪要、实时翻译、对话内AI助手 7 会议总结、可搜索的屏幕/音频记录、个性化AI问答 34
数据组织 用户驱动的层级结构 (数据库、页面、块) 41 AI驱动的网络化结构 (自动标签和链接) 9 传统笔记本和标签结构 36 集成在文档、Wiki和聊天流中 7 基于时间线的、可搜索的统一数据流 44
多模态能力 支持嵌入媒体文件、文档 42 支持文本、链接、邮件转发 43 强大的网页剪辑、图像和手写内容OCR 36 视频/音频会议记录和转录 7 屏幕录制 (视觉)、音频转录 (听觉) 35
隐私模型 云端存储 8 云端存储 43 云端存储 36 云端存储 7 本地优先,所有数据在用户设备上加密存储 35
目标用户 需要高度定制化和结构化工作流程的个人和团队 希望减少组织负担、注重思想连接的知识工作者 需要强大捕获和跨平台同步能力的长期用户 在统一平台内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团队 希望拥有完美、私密数字记忆的个人专业人士

3.3 前沿平台:全面回忆与企业智能案例研究

Rewind.ai:“全面回忆”模型

  • 概念:一个以隐私为先的应用,持续记录用户在设备上看到、说到或听到的一切,并使其可搜索 34。
  • 技术:所有数据都在用户本地设备上进行压缩、转录、加密和存储,解决了重大的隐私问题 35。它针对苹果芯片进行了优化,以管理高资源负载 34。
  • 用例:允许用户“倒带时间”以查找特定信息,为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会议生成摘要,并使用一个基于其完整数字历史的个性化AI 44。

Glean:“企业大脑”模型

  • 概念:一个由AI驱动的企业搜索和知识发现平台,连接公司的所有应用程序(Slack、Google Workspace、Jira等),创建一个单一、统一的知识中心 47。
  • 技术:构建一个全公司的知识图谱,理解人员、内容及其互动,提供个性化且权限感知的搜索结果 48。它使用RAG来驱动一个“企业版ChatGPT” 48。
  • 用例:使员工能够即时找到埋藏在任何公司应用中的答案,发现主题专家,并获得项目或文件的摘要,从而节省数千小时并加速工作流程 47。

Rewind.ai和Glean代表了数字外脑概念的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强大的实现方式。Rewind为个人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私密的记忆。Glean为组织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共享的记忆。Rewind的价值主张植根于个人回忆和隐私(本地存储) 35。Glean的价值主张则植根于集体知识和协作(跨应用搜索、权限管理) 50。它们并非直接竞争对手,而是代表了同一底层趋势的两个极端:利用AI创建一个可搜索的、智能的经验库。未来市场可能会看到这两种模式的融合或集成,即个人的外部大脑可以安全地查询集体的企业外部大脑。


第四部分:战略影响与高价值应用

本部分将通过探讨不同领域的高影响力用例,从日常企业环境到前沿科学研究,展示数字外脑技术的实际价值。

4.1 革新现代工作场所:从会议纪要到AI驱动的决策支持

最直接的应用是会议文档的自动化。像SemblyFathomOtter.aiFireflies.ai这样的工具可以自动转录、总结和识别会议中的行动项,使员工能够专注于对话本身 52。

AI正从简单的自动化转向主动支持企业决策。AI决策不再依赖静态工作流,而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制行动,从而实现营销活动的个性化、优化定价并提高客户保留率 60。

  • 零售/电子商务:AI系统根据个人购买历史和行为,个性化交叉销售/向上销售推荐和赢回活动,显著提高订单价值和保留率 60。
  • SaaS:AI动态调整潜在客户的培育旅程,为每个潜在客户量身定制时间、渠道和信息,以提高转化率 60。
  • 物流 (UPS):UPS使用其“DeliveryDefense”AI为每个投递地点分配风险评分,主动重新规划高风险包裹的路线,以防止盗窃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62。

企业数字外脑的核心价值主张是在规模化的情况下实现超个性化。传统营销依赖于宽泛的细分(例如,“购买了产品A的客户”) 60。而一个AI驱动的系统可以访问客户在所有触点上的完整历史记录(购买、支持票据、网站访问)。然后,它可以为该单个个体做出决策(例如,“这位特定客户Jane Doe即将流失。根据她的使用数据,通过推送通知提供专注于功能X的优惠最有可能留住她。”) 60。这相当于一个完美了解每个人的企业私人助理,是从客户细分到真正一对一个性化的转变。

4.2 加速创新:在科学研究和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

AI正被用于为科学家创建一个“数字外脑”。通过将海量的科学文献摄取并结构化为知识图谱,AI可以总结研究、识别模式、发现新颖的联系,并自动化药物化合物的评估,从而极大地加速研发过程 63。

在个性化医疗领域,AI系统分析患者独特的基因组数据、病史和生活方式因素,以生成高度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65。

  • IBM的Watson for Oncology:分析患者记录和基因组数据,以高准确性生成个性化的癌症治疗建议 65。
  • Google Health / Lunit Insight:在海量乳腺X光片数据集上训练的AI模型,能够比人类放射科医生更准确地检测乳腺癌,从而实现早期诊断 65。
  • PIPA:利用历史数据构建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比传统诊断提前两年以超过95%的准确率预测猫的慢性肾病,从而实现早期干预 64。

在基因组学和科学文献等复杂领域,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已经超过了未经辅助的人类心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外脑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单个研究人员无法阅读和综合其领域每天发表的数千篇论文,但AI系统可以摄取整个语料库,将其结构化为知识图谱,并识别出任何单个研究人员都无法发现的模式和联系 64。同样,医生无法在脑中同时处理患者的整个基因组、终身病历和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但AI可以 65。因此,在这些领域,数字外脑正从一个生产力工具演变为发现和护理的基本工具。


第五部分:驾驭未来:挑战、伦理与战略建议

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伴随这项强大技术而来的关键挑战和伦理考量,并以对人机认知协作未来的战略展望作结。

5.1 隐私的必要性:个人AI时代的数据治理

数字外脑的概念将用户的个人和专业数据集中化,为数据泄露和滥用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靶心” 66。风险包括未经完全同意收集敏感数据、数据再利用以及不受约束的监控 66。像GDPR和CCPA这样的法规赋予个人“被遗忘权”等权利,一旦数据被嵌入训练好的AI模型中,这项权利在技术上就变得难以实现 67。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 FL)作为一种保护隐私的机器学习架构,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在FL中,全局模型被发送到用户的本地设备进行训练,而不是将原始个人数据发送到中央服务器。只有加密的模型更新被发送回去,这意味着原始数据永远不会离开用户的控制范围 69。谷歌(Gboard)和苹果(Siri)等公司已经在使用FL来改进其AI助手,而无需访问私人信息 69。像Sherpa.ai这样的平台正在为医疗和金融等敏感领域提供企业级FL解决方案 72。

鉴于所涉数据的极端敏感性,一个仅基于信任中央云提供商的隐私模型,从长远来看很可能会因泄露、滥用或政策变更而失败。用户对在线隐私的担忧日益增加 73。而数字外脑包含了关于一个人最全面、最敏感的数据集。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创造了单点故障和高价值目标 66。像本地优先存储(Rewind.ai) 35 或联邦学习 69 这样的去中心化方法,通过将数据保留在用户设备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安全模型。因此,

个人数字外脑市场的长期赢家,很可能是那些采用保护隐私的去中心化架构的公司。

5.2 伦理的视野:能动性、自主性与认知完整性

将扩展心智理论与伦理问题联系起来,如果一部智能手机是我心智的一部分,那么对该设备的操作(例如,通过有偏见的算法或欺骗性通知)就是一种精神操纵,而不仅仅是外部影响 11。这提高了平台设计的伦理标准。过度依赖AI进行决策可能导致人类自主性和责任感的削弱。我们面临的风险是,成为AI生成建议的被动消费者,而不是积极的、有推理能力的行动者 11。

“AI诱导的认知萎缩”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74,同时,嵌入AI系统中的偏见可能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整合到我们的推理过程中,从而加剧社会偏见 68。

为了在使用扩展心智的同时保持认知自主性,用户必须了解工具的运作方式、偏见和局限性。一个提供答案却不解释其推理过程的“黑箱”AI在伦理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削弱了用户批判性评估被整合到其认知过程中的信息的能力。扩展心智理论意味着外部工具的缺陷或偏见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 74。如果用户将来自黑箱AI的输出整合到他们的思维中,他们就将一部分认知过程交给了他们不理解的系统,这会损害他们的智力自主性,并使他们容易受到操纵 11。因此,促进透明度的功能——例如引用来源(如RAG所能实现的)、解释推理和披露置信度——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用户界面功能;它们是设计负责任的认知增强工具的伦理必要条件。

5.3 战略展望:人机认知协作的未来

未来的发展轨迹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创造更深层次的协同作用。目标是从简单的“AI助手”模式转向真正的“人机伙伴关系” 75。

“混合智能”(Hybrid Intelligence, HI)是理想的未来状态。HI将AI的速度和分析能力与人类的上下文理解、伦理推理和创造力(即“自然智能”)相结合 77。这创造了一个系统,其中每一方都能放大对方的优势 77。新兴的框架,如“人机协作”(HACO)分类法,有助于构建劳动分工和定义角色,以优化这些伙伴关系 75。

基于此,提出以下战略建议:

  • 对于个人和组织:培养“双重素养”——既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又理解AI系统的机制——以便有效和批判性地使用这些工具 77。
  • 对于开发者:为增强而非替代而设计。构建能够挑战用户、促进批判性参与并在决策循环中保持人类监督的工具 12。
  • 对于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更新课程,教授如何批判性地对待AI生成的内容,并推广反思性实践,以减轻认知外包的风险 14。

最终目标是利用数字外脑来赋能人类,而不是制造依赖——将我们从认知苦差事中解放出来,以便我们能够应对更复杂、更具创造性和更有意义的挑战,从而促进人类与人工智能认知之间平衡伙伴关系的未来 14。

引用的著作

  1. The extended mind in scienc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ppls.ed.ac.uk/philosophy/research/impact/the-extended-mind-in-science-and-society
  2. The Extended Mind Thesis - Philosophy - Oxford Bibliographie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abstract/document/obo-9780195396577/obo-9780195396577-0099.xml
  3. Extended mind thesis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ended_mind_thesis
  4. The Extended Mind - 1000-Word Philosophy: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1000wordphilosophy.com/2014/05/19/the-extended-mind/
  5. Book Notes: “The Extended Mind” Jorge Arango,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jarango.com/2021/09/30/book-notes-extended-mind/
  6. Extended Mind Thesis - ModelThinker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modelthinkers.com/mental-model/extended-mind-thesis
  7. 2025年最佳人工智能记事应用Top 5 Lark,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larksuite.com/zh_cn/blog/best-ai-note-taking-tools
  8. 使用Notion AI 写出更有文采、更加高效的笔记和文档,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notion.com/zh-cn/help/guides/notion-ai-for-docs
  9. Notion vs Mem: Which AI Note-Taking App is Best in 2025? - Fahim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fahimai.com/notion-vs-mem
  10. Right to mental integrity and neuro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of the extended mind thesi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jme.bmj.com/content/50/10/656
  11. The Ethics of the Extended Mind: Mental Privacy, Manipulation and Agency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0389583_The_Ethics_of_the_Extended_Mind_Mental_Privacy_Manipulation_and_Agency
  12. The Research Imperative: From Cognitive Offloading to Augmentation - Towards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pub.towardsai.net/the-research-imperative-from-cognitive-offloading-to-augmentation-7d23efd1da67
  13. AI’s cognitive implications: the decline of our thinking skills? - I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e.edu/center-for-health-and-well-being/blog/ais-cognitive-implications-the-decline-of-our-thinking-skills/
  14.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volution - IEEE Computer Societ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computer.org/publications/tech-news/trends/cognitive-offloading
  15. Does anyone else feel like they have giant inexplicable gaps in grasping random, basic thing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ddit.com/r/adhdwomen/comments/1h8hz2x/does_anyone_else_feel_like_they_have_giant/
  16. AI Tools in Society: Impacts on Cognitive Offloading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mdpi.com/2075-4698/15/1/6
  17. AI tools may weake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by encouraging cognitive offloading, study suggests. People who used AI tools more frequently demonstrated weake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largely due to a cognitive phenomenon known as cognitive offloading. : r/psychology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ddit.com/r/psychology/comments/1jgf6eo/ai_tools_may_weaken_critical_thinking_skills_by/
  18. Protecting Human Cognition in the Age of AI - arXiv,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arxiv.org/html/2502.12447v1
  19. Common Challenges in Knowledge Graph Engineering and How to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knowledgegraph.dev/article/Common_Challenges_in_Knowledge_Graph_Engineering_and_How_to_Overcome_Them.html
  20. Challenges i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Knowledge Graph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washacadsci.org/Journal/Journalarticles/V.107.3%20-%20Challenges%20of%20Knowledge%20Graphs%20-%20G.%20Berg-Cross.pdf
  21.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综述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crad.ict.ac.cn/cn/article/doi/10.7544/issn1000-1239.2016.20148228
  22. 知识图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9F%A5%E8%AD%98%E5%9C%96%E8%AD%9C
  23. 知识图谱技术综述 - 山东大学信息检索实验室,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ir.sdu.edu.cn/~zhuminchen/KG/xuzenglin2016.pdf
  24. knowledgegraph.dev,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knowledgegraph.dev/article/Common_Challenges_in_Knowledge_Graph_Engineering_and_How_to_Overcome_Them.html#:~:text=One%20of%20the%20biggest%20challenges,and%20may%20even%20be%20conflicting.
  25. What is 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 IB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
  26. [2505.09945] Personaliz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usin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and Knowledge Graph - arXiv,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arxiv.org/abs/2505.09945
  27.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in Azure AI Search - Microsoft Communit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azure/search/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overview
  28. What Is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aka RAG NVIDIA Blog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blogs.nvidia.com/blog/what-is-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
  29. What is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 Analytics Vidhya,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23/09/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rag-in-ai/
  30. Why Your AI Assistant Isn’t Just Guessing: How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Work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medium.com/@vineetagarwal98/why-your-ai-assistant-isnt-just-guessing-how-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works-925c145d0ca4
  31. Implementing a ‘Wisdom Engine’ for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by Sensa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asksensay.medium.com/implementing-a-wisdom-engine-for-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3c76b8d8f760
  32. What is Multimodal AI? IB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multimodal-ai
  33. “Mindmosaic”: Revolutionizing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 AI by Arkapravasantra Bootcamp Jul, 2025 Mediu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medium.com/design-bootcamp/mindmosaic-revolutionizing-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with-ai-a332f1e36c75
  34. Rewind AI or Screenpi.pe : Which is Better? by Theo James - Mediu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medium.com/@theo-james/rewind-ai-or-screenpi-pe-which-is-better-d7157e7d4ae7
  35. Digital Memory Assistant Powered by AI - rewind - Deepgra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deepgram.com/ai-apps/rewind
  36. Notion vs Evernote: Which AI Note-Taking App is Best in 2025? - Fahim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fahimai.com/de/notion-vs-evernote/
  37. AI Note-Taking Apps in 2025: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superagi.com/ai-note-taking-apps-in-2025-a-comprehensive-comparison-of-features-and-integrations/
  38. Note Taking App Market Report 2025 - Research and Market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5790688/note-taking-app-market-report
  39. Note Taking App Market Size, Share Industry Report 2034,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marketresearchfuture.com/reports/note-taking-app-market-27737
  40. Global Note Taking App Market Report 2025 - 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thebusinessresearchcompany.com/report/note-taking-app-global-market-report
  41. AI 工作空间,你的智能助手。 - Notio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notion.com/zh-cn
  42. Preserve perfect meeting memory with AI Meeting Notes - Notio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notion.com/help/guides/preserve-perfect-meeting-memory-with-ai-meeting-notes
  43. Switch from Evernote to Mem - Mem – The AI Notes App That Keeps You Organized,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get.mem.ai/compare/evernote-vs-mem
  44. Rewind for Executive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wind.ai/use-case/executives
  45. Pricing - Rewind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wind.ai/pricing
  46. Rewind for Engineer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wind.ai/use-case/engineering
  47. Work AI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 Glea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glean.com/solutions/knowledge-management
  48. Glean is the enterprise search and knowl - Welcome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elcome.ai/solution/glean
  49. Glean Review: Features, Pricing, Pros & Cons (2025),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siit.io/tools/trending/glean-review
  50.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optimizing workflows - Glea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glean.com/product/knowledge-management
  51.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guide 2024 - Glea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glean.com/de/blog/enterprise-knowledge-management-guide
  52. 最佳人工智能笔记应用程序- Sonix,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sonix.ai/resources/zh/%E6%9C%80%E4%BD%B3-ai-%E7%AC%94%E8%AE%B0%E5%BA%94%E7%94%A8%E7%A8%8B%E5%BA%8F/
  53. 热门精选!10款学习办公必备的AI笔记工具,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boardmix.cn/article/10ainote-taking-tools/
  54. Sembly AI - Microsoft AppSourc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appsource.microsoft.com/en-us/product/saas/powowaiinc1636035989796.4c3a42dd-3d3a-49c8-9108-db75177a07bf?tab=overview
  55. Sembly AI: Review and Best Alternatives in 2025 - MinutesLink,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minuteslink.com/blog/sembly-ai-review-and-best-alternatives-in-2025
  56. Fathom AI Notetaker HubSpot Integration Connect Them Toda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ecosystem.hubspot.com/marketplace/apps/ai-notetaker-by-fathom
  57. Fathom: AI Meeting Assistant That Boosts Your Productivity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deepgram.com/ai-apps/fathom
  58. The Fathom AI Notetaker: Free Transcription & Summaries - The Accessibility Gu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theaccessibilityguy.com/fathom-ai-notetaker-enhancing-online-meetings-with-automated-transcription-action-items-and-summaries/
  59. Sembly AI Review: Supercharge Your Meetings with AI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fahimai.com/sembly-ai
  60. The Best AI Decisioning Use Cases Hightouch,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hightouch.com/blog/ai-decisioning-use-cases
  61. AI Examples & Business Use Cases - IB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artificial-intelligence-business-use-cases
  62. Leveraging AI in Business: 3 Real-World Example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online.hbs.edu/blog/post/ai-in-business
  63. 100+ AI Use Cases with Real Life Examples - Research AIMultipl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research.aimultiple.com/ai-usecases/
  64. AI case studies in Life Sciences - PIPA 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pipacorp.com/life-sciences-ai/
  65. AI in Precision Medicine: Benefits, Case Studies & Future Trend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ntuz.com/blog/generative-ai-in-precision-medicine
  66. Exploring privacy issues in the age of AI - IBM,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insights/ai-privacy
  67. What Are the Privacy Concerns With AI? - VeraSaf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verasafe.com/blog/what-are-the-privacy-concerns-with-ai/
  68. Privacy in an AI Era: How Do We Protect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Stanford HA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hai.stanford.edu/news/privacy-ai-era-how-do-we-protect-our-personal-information
  69. Federated Learning: The Future of Privacy-Preserving Machine Learning - PureLogic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purelogics.com/federated-learning-privacy-preserving-machine-learning/
  70. Federated Learning: A Privacy-Preserving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AI Model Training,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netguru.com/blog/federated-learning
  71. Privacy preservation for federated learning in health care - PMC - PubMed Central,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284498/
  72. Sherpa.ai Privacy Preserv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sherpa.ai/
  73. Consumer Perspectives of Privac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APP,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iapp.org/resources/article/consumer-perspectives-of-privacy-and-ai/
  74. Contents - arXiv,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arxiv.org/html/2508.16628v1
  75. (PD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nds in Human–AI Collaboration Research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91972334_A_Systematic_Review_of_Trends_in_Human-AI_Collaboration_Research
  76. How AI 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Human Collaboratio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www.innovativehumancapital.com/article/how-ai-is-shaping-the-future-of-human-collaboration
  77. Why Hybrid Intelligence Is the Future of Human-AI Collaboration - Knowledge at Wharto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31, 2025, 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why-hybrid-intelligence-is-the-future-of-human-ai-collaboration/